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区,频频遭遇极寒天气。我国的供暖系统能否应对持续的低温,引发了公众的普遍担忧。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建筑节能领域的相关专家和供热部门,对我国暖气缘何热不起来一探究竟。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表示,我国供热系统的热源供应能力是按最不利天气条件设计的。最初的供热系统按照零下12摄氏度设计,由于气候变化,上世纪80年代改为零下9摄氏度。“现有的供热系统能满足城镇居民的供暖需求。”
据了解,我国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一半由热电联产方式提供,一半由燃煤、燃气锅炉提供。以北京为例,城市供暖的热源主要是供电单位的余热。
“平常气温不到零下9摄氏度时,电厂余热就足够供热。”北京热力集团热力总工程师刘荣告诉记者,有极端连续低温发生时,供电单位将开启专门用于供暖的尖峰锅炉保证供热。
为更好地应对持续低温,北京供热部门在利用供电单位余热之外,还改造与新建了多个锅炉房,来补充集中供热管网热电联产余热不够的情况。
针对近期有城市因事故停止供暖的事件,江亿和刘荣都认为,是管理出现了问题。“如果管理得当,人员跟得上、盯得紧,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并不是供暖系统与管网设计的问题。”江亿表示。
尽管我国供热系统能满足集中供暖居民的需求,但仍存在冷热不均的问题。专家们表示,这是部分地区、部分系统过量供热造成的。
刘荣介绍说,供热设备内的水利平衡失衡,造成了离热源近的地方温度高、系统末端温度低。“天不是很冷的时候差距小,天越冷,离热源近的地方越容易抢热。”
为保证末端温度,供热单位不得不调整前端热力站的阀门,逼着热流量往后端流,使全网达到一个水利平衡。然而,即便如此,前端用户因温度过高而开窗散热的行为,仍造成了大量的热量损失。
据江亿估计,我国每年因过量供热而损失掉大量热量,大部分城市损失热量超过15%,有的甚至高达30%。
“有的地方热得开窗户、穿背心,有的地方还供热不足,这是北方热网普遍存在的问题。”江亿说,“天冷时,如果调节不善、冷热不均,就会导致有些地方供热不足,这也是亟须改善的地方。”
自2007年以来,我国城市建筑物每年都在快速增加,供暖需求也逐步攀升,但城市的供热能力基本是“原地踏步”,过量供热造成的热量损失使本来就不富余的热源供应雪上加霜。
“热改”全称是供热体制改革,从2003年国务院八部委联合发文试点开始,至今已有10个年头。
“热改的目的是遏制过量供热,推动建筑保温。解决过量供热问题,需要给出有效的、可操作的室温调节手段,使室温偏高时可通过暖气系统的调节降低室内温度而不需要开窗散热。”江亿认为,推动按单位面积收费转向按计量收费、实现智能化的室温控制是这项改革成败的关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供热计量与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綦升辉曾表示:供热计量改革,是供热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一块坚冰。
刘荣认为,老百姓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供暖费由单位给“暗补”;“两部制热价法”让供热单位在增加供暖的同时并未增加收益,导致供热单位积极性也不高。再加上国内热计量产品参差不齐,管理单位根本无法统计热流量,这三个因素导致热计量改革举步维艰,“我觉得基本上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中央设计热改时决心非常大,可地方在落实时由于观念、理念认识不清而迷失了目标。”江亿表示,“居民现在的暖气是热的,但如果改革不成功,过量供热以后给暖气造成的影响可就不好说了。”熊猫体育平台